澳科学家借助核磁共振破解天才大脑之谜
来源: 解放日报
“天才”之所以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是因为其大脑中负责这方面能力的区域被隔离了起来。
科技日报12月21日报道,爱因斯坦惊人的智慧和才华,成为他创造卓越成就的神秘光环。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其后主治医师把他的大脑完整地取了出来,进而做成约240片大脑切片并进行妥善保存,同时还将切片提供给科学界,这位“天才”大脑的探秘之旅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这位伟人大脑结构的特殊性,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随之而来的是科学家们对“天才”大脑的进一步研究。
研究大脑工程庞大
近日有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大脑研究中心神经生理学家,借助电子核磁共振设备对部分“天才”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观测后发现,“天才”的感觉器官对外来信息的反应以及处理速度非常惊人。例如:从视网膜接收外来光源,到晶状体将其聚焦成像,再传递到大脑,直至转化成思想意识,整个过程只用了1/4秒。
常人在听音乐会时,得到的仅仅是对乐曲的整体印象,而音乐“天才”却可以清楚地记住每一个音节,甚至每一个音符。
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解释说,很多人认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资源全部开发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研究者认为,天才人物之所以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是他们大脑中负责这方面能力的区域被隔离起来的结果。
对于这种说法,因为没有相关的数据做进一步表明,国内相关专家表示不能完全认可。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克威教授指出,想要说清楚“天才”大脑在结构上的区别,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首先,需要确定想研究的是大脑的什么区域,选择什么人为受试对象,是活体还是死后的研究;其次,必须有可以用来反映这一研究结果的可测量、有反映灵敏度的指标。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标,灵敏度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此外,如果做活体测量,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心情的好坏和环境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大脑定量难以做到
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脑科学的研究已经可以深入到单个细胞功能的研究中,但是想要研究清楚大脑众多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却始终难以实现。王克威介绍说:“目前应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功能性脑成像,功能性核磁和电生理等,技术手段的进步是脑科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必要基础。”
在“天才”大脑结构的解密过程中,某些研究人员认为,“特殊结构”可以通过个体差异的研究,进一步建立起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有规律可循的共性关系。对此,王克威认为言之尚早,想要确定“天才”的智慧在大脑中的定量指标目前还难以做到。“首先,没有公认的、明确的结构和功能指标来衡量‘天才’。通过什么指标来量化聪明的程度呢?例如在神经精神病学的研究中,某些区域的脑影像所反应的脑血流和氧含量,可以用来判断病人的神经精神症状。但是目前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天才’指标可与大脑某些区域的活跃程度有明确的相关。其次,即使有了统一的指标,这个指标是否灵敏,是否可以量化,如何测量,如何排除众多的干扰因素,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天才”并非与生俱来
拥有一颗聪慧的大脑与后天在智力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的正确培养缺一不可,这已是众所周知。在大脑的开发问题上,国际中医脑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程昭寰教授说:“人类的大脑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后天的思维和意识对大脑的塑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聪慧的大脑并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
遗传基因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两颗大脑是完全相同的。王克威认为:“大脑的神经网络是受到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认知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不一定就表示大脑结构有区别。”
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究竟谁主沉浮?程昭寰认为:“理论上讲,人类大脑的潜力是无穷的。即使是世界上公认最伟大、最有才华的科学家,他们的大脑资源也仅仅开发了3%而已。只要培养良好的用脑习惯,普通人同样可以拥有一颗智慧而健康的大脑。”
天生聪颖的人一般具有较为优秀的遗传基因,但是如果缺乏探索精神,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同样会丧失基因所赋予的优势,难以有所成就。在采访中,程昭寰反复强调,后天的正确用脑对于促进大脑健康和智力的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一个聪明的人,我们只能说他具有比较优越的生物学基础,但是只有为人类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能被称为‘天才’。”程昭寰认为,“天才”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天才”是无法“制造”的。